2009年2月27日星期五

支教思索(5)

路漫漫其修远兮——希望

分析,永远都是为了执行服务的。上面谈了许多,说了现状,说了问题,说了原因,说了目标,事实上都摆脱不了一个问题的影子,那就是组织者应该是什么样的。


在实际的操作中,因为所谓的理想结构不过是个理想,事实上国内除了国家认可的七个大型的慈善基金会以外,并没有非常好的NGO组织存在的土壤,再加上不理智的个人远多于理智的思考,信息的不对称,主流媒体的牵引力过大,往往是哪里国家领导人去得多,物资就往哪里去,结果导致来自社会各界的物资、人员扎堆严重,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和资源浪费。 也对NGO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不利影响。


我觉得“壹基金”之类的尝试是非常有益的,NGO和 志愿者组织的专业化,自上而下操作要远比自下而上来的合适。学校组织想要走出校园,没有初始的资金是非常艰难的。学生本来就面临这人生最大的考验,如何满 足自己基本的生活需要,如何得到最基本的社会尊重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志愿者工作充其量只能算是添头,很难成为主要方向,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西方国家的大型 基金会,往往都是来自于一些富豪长期的大笔投入,本身已经开始了良性循环,每年的投资利润就足够志愿者工作所需要的开销,不得不说,这种模式是非常好的。


如果真的希望能够让学生组织走出去,那么,资金就成了摆在眼前的第一个问题,解决了资金,才可能解决规模问题,才可能得到关注,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而大学生组织如何依靠自身的优势去获得资金,也正是我在尝试的话题,如果有幸能够做出一点点可能的成绩,我会专门探讨的。


其实,这所有的问题,我并不能给出什么太好的答案,而且相信每个人,也都会有自己的思考,毕竟大家背景不同,理念不同,关注的目标不同。我不知道大家怎么 想,但是我想在我们每个人都身处这片志愿服务精神蓬勃兴起的浪潮的今天,回答这些问题或许我们还远远未够格;但能问的出来,却预示着我们正在思考,我们发 现在行动的过程中依然有许多欠缺的东西。一切的答都始于问,所以才有了这篇文章,摆出一些问题,讨论一下,总结一下自己,也希望能够分享给大家。说实话, 只是抛砖引玉。

支教思索(4)

有所为——组织者的职责

当今的社会,我们的志愿者工作和支教事业确实得到了许多关注,无论是资金、人脉还是政策的扶持,无论是我们志愿者自己家人和朋友的鼓励,还有社会各界方方面 面的努力,都让我们受宠若惊。所以我们每个人志愿者都曾经自信满满,觉得自己能做出不少的事情,但是很遗憾,以我一个过来人的眼光看,真正自己觉得满意的人,并不多。


为什么会这样?就像我前面说的,我觉得支教本身的结构有问题,当然有很多东西,并没有我们讨论和改变的余地,因此我们继续讨论组织者的话题。支教的组织者, 作为整个支教活动最有力的支撑点,作为支教团队的建立者和领导者,作为支教方向的指路人,他们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他们的责任也是无可推卸的。我们这些支 教者,大多都是未经世故的大学生,人生大部分的时间也只是在学习中度过。某些时候,真的可以说是理想主义的可笑,敏感,脆弱,迷茫这些词语用在我们身上也 毫不夸张。我今天敢于在这里以一个老志愿者的身份和大家谈论支教,这中间我走过的弯路,遭遇的挫折,做过的反思,真的用去了我太多的热情、时间和精力,当 然这一切是有价值的,但是我更觉得,我们应该能够用某种方式去减少这些消耗,让我们的支教工作更有效率,更有效果。而另一方面,我们简单的生活让我们只有 简单的社会关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其实有许许多多的社会上的人,有许许多多社会上的资源,也正在迫切的希望能够为我们的志愿者工作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情。但是可惜,我们不知道如何去沟通与联络,我们也缺乏必要的渠道和人脉,我们更不知道我们能将我们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哪里。在这个时候,组织者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觉得好的组织者要做好三个角色:导师,中介,保姆。好的导师能够给你一个前进的方向和思路,却又不会扼杀你的创造性,当你需要指引的时候,他有足够的经 验,知识和眼光,给你指出问题,和你一起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思路。好的组织者也需要这些,因为我觉得无论是当一名合格的老师,或是其他任何我们志愿者可以 扮演的角色,我们都会有许多既定目标,也会有许多我们的想法,更希望能够做许多的事情。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合适的目标和方向是有限的,想法和操作是 受限的。前人有着太多可以借鉴的东西,这就需要组织者帮着志愿者一起鉴别,分析,收拢想法,合理安排,最终达成最有价值的目标。


当你需要一些你不熟悉的东西,或是希望能完成一些必须借助外力才能完成的工作的时候,中介会适时地出现。他们本身就靠积累信息和人脉,囤积素材为生,也能够 敏锐的看到双方合作的需求和前景,是这个社会不可缺乏的要素。组织者同样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完成这个工作。毕竟志愿者有的大多是知识、热血、奉献精神,而缺 乏背景、资金和支持的,而许多有责任心的社会机构和企业,正在逐渐加大这方面的投入;社会上也有许多人,有能力也愿意支持支教事业;除此以外,志愿者机构 之间,志愿者和政府之间,都有着大量可以拓展的关系。因此,如何合理的联络志愿者和其他各类组织机构企业个人的关系,如何规划资源的合理运作,就像商业社 会的中介一样,组织者在这方面是需要有大作为的。


最后就是保姆的角色。志愿者是坚强的,但也是脆弱的。身体,心理,感情,方方面面都可能会有问题。我们要求志愿者坚强,要求志愿者拥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 但是,很多时候要求是苍白的。在现实的面前,突如其来的问题总是需要一些外力来帮忙解决得。如果组织者能当好保姆这个角色,那么一切就会顺利很多。


除此以外的,更多的是日常的管理和维持工作。以及计划,宣传,招募,选拔,派遣,奖励,联络,募集善款,总结等等一系列流程上的工作。这样的运作究其本质, 和一个政府部门或是企事业单位是非常类似的。更多的偏重人力资源或者管理学方面的方方面面内容,当然,志愿者也有其特殊性,简而言之,选择最合适的志愿 者,激活人力资源能级,做好更方面的组织和支撑,从而将志愿者价值最大化,这些是至关重要的。

支教思索(3)

从乌托邦开始——我的理想结构

导致目前这个状况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但有长久以来志愿者体系的问题,也有文化层面上的问题,更有经济基础的问题,但是关键中的关键,我觉得是对志愿者 的理解和志愿者工作的定位产生了偏差。在我们传统的观点里,志愿者工作就应当全部是志愿者来服务的,无论组织者和实施者。因此做的时候一窝蜂上,计划之类 的都是事到临头再去规划,或是参与实施的人中的一些,自愿出来做组织工作,做完以后,大家都要回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于是一窝蜂撤,缺乏总结和评估,没有 计划性。在这样的模式里,事实上组织者和实施者的界限被模糊了,身份被混淆了,项目全部变成短期的头脑发热行为,延续性和稳定性全部丧失了。


但支教恰恰最忌讳这个模式,支教工作的延续性这很重要,每个支教者的时间都只有一两年,采取这种方式,是因为大多数志愿者不可能一辈子支教。新的志愿者是为 了保证延续性,然而这个延续性事实上并没有实现。每个新的志愿者都在重复前任志愿者的迷茫与探索。历任志愿者的经验和工作的延续,需要组织者的作用才能实现。


因此明确组织者和实施者的界限,我认为恰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组织者是职业的,长期的,稳定的,有计划与目标,本身就具有责任的。实施者是志愿的,热情的,短期的,有能力的,本身是为了付出而不求回报的。这一对身份是对立的,但却统一在奉献与服务的志愿精神上。


在我的理想结构上,有两对组织者和实施者。第一对是国家和NGO机构。国家是有责任带给人民更好的生活的,是长期的稳定的,是需要制定目标和计划的,更是职业的。但国家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调用巨大的国家机器去做很多细节的工作,因此,在这一对结构里面,国家负责制定计划,负责引导和监督。而NGO组织与机构相对国家来说,是短期的,是有志愿者精神与意识的,是能够去完成很细节的工作的。国家利用政策扶植帮助NGO组织,为NGO组织的顺利工作和发展提供优惠条件,为NGO组织在那些需要志愿者服务的地方提供便利。NGO组织在此基础上,完成自己本身的工作,做好志愿者服务,扶贫、支教,根据实际的细节和环境制定自己独立的策略,更灵活规划自己的发展。


第二对是NGO某一特定活动的组织者和普通志愿者,也就是志愿活动的实施者。同样的,NGO组织本身应当是稳定的,长期的,工作人员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组织这些活动时他们的工作,因此是专业的,也有做好这份工作的责任。事实上,这就是完全照搬的西方NGO组 织的机构,他们本身有自己的经济基础,通过投资,捐助来获得经费,雇佣专业人员进行相关活动。这些工作人员对某个特定的活动进行规划,宣传,招募,派遣, 援助,以及最后的评估。而志愿者个体是短期的,热情的有能力的,他们需要实际的为了这个志愿者活动的实现贡献自己的能力,定期向组织者汇报,接受评估,同 时可以随时向组织者要求援助,接受相关的专业培训,以及联络沟通的平台支撑等等。


在这样的结构中,政策面的引导性和实施面的灵活性得到了兼顾,活动的稳定性和新鲜血液的热情得到了兼顾,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和组织者的日常工作得到了平衡,自 上向下的计划和自下向上的反馈得到了平衡。而且事实上,每一个层面的雏形都早已显现,国家对于慈善基金会组织本来就有捐款免税的政策,宣传上面的优惠,国 家最近对NGO的扶持,志愿者活动组织的专业化,志愿者机构的兴起,相关专家学者的支撑,大学平台等等都为这个结构的最终实施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唯一缺乏的,只是职业志愿者的成熟,相关机构的放手,NGO组织的成长,以及恰当的时机和壮士断腕的勇气罢了。我们可以期待,在不远的将来,这一切都将水落石出,组织者终将有正名的一天。希望这一天能够快点到来。

支教思索(2)

凡事有果必有因——组织者的问题

或许在回答组织者的问题出在哪里之前,我们应当先分析一下志愿者组织是基于什么样的目的存在的。志愿者精神本身是源自于较高层次的感情认知、被尊重和自我实 现的。而志愿者组织,也应当是这种精神在组织上的衍生,承载的是人们对奉献与互助这一伟大而崇高理想的追求。因此,进行志愿者组织工作的人,必须要本身至 少能够满足较低层面的基本需求,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时,才可能稳定长期高效的执行。国外运作的非常好的基金会,以及有为的慈善家,几乎都源于富裕阶层。而国外的志愿者组织组织的活动,几乎都以确保志愿者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前提。因此,满足生活需要,是个不可回避的前提。


以这个前提来分析国内的现状,我们会发现中国的绝大部分支教活动,源于三类组织者。第一是我们的国家政府,第二是大学社团以及学生组织,第三是社会团体。西 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以及各级政府的青年志愿者组织几乎都是共青团管理的,这是第一类,也是规模最大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生支教团,都是从第二类来,覆盖范围可谓最广。第三类最杂,有社会上一些有识之士的个人举动,有一些宗教社团的工作,有大型的基金会,也有一些外国NGO进入中国实施的项目。


就第一类组织者而言,最大的问题在于支教组织只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一部分。比如地方政府或是大学官方的志愿者工作往往归属于团委, 但是对于团委而言,志愿者工作并不是其工作的重点要点,更不会是出成绩的点,有了只是锦上添花,做的一般也不会影响工作成绩。这就决定了大部分基层办事人 员不可能把支教工作放在很重要的地位上,除非他们本身对志愿者工作有强烈的认同感,愿意为此付出,但这种事情可遇而不可求,并没有什么机制来保证。同时, 基层团组织本身是考察党员干部的基地,人员流动性相对较大,志愿者工作的基层组织者变化的速度很快,有能力的人往往刚刚熟悉工作就要调到他用,无能力的人 总是敷衍了事,甚至越做越差,这些情况也都存在,这些对支教工作是非常致命的。


就第二类组织者而言。无论是实施者还是组织者,大学生社团中的学生本身生活状况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这类活动依托于学校,最大的好处在于大量有热情的青 年,最大的问题也在于学生在学校,在一个组织的时间并不会太长,一两年,两三年,大部分学生在这个方面都是浅尝辄止。另一方面,大学生本身第一第二层次的 需求往往是依靠父母,而大学中逐渐成熟的过程,也就是逐渐把这个需求寄托在自己身上的过程,因此往往青涩的时候最渴望做志愿者工作,而成熟了迫于生活和学 习工作的压力,反而要离开志愿者组织的工作。更有很多人,参加志愿者组织还有大量比较私下的目的,比如好看的简历、经验、甚至追求伴侣,这也为整个组织共作的职业化,专业性带来了巨大的不定因素。


相比而言,最为稀少的第三类组织者,反而是相对较为成熟的模式,但是由于中国的志愿者工作开展的时间较短,国情也相对比较特殊,专心服务的少而沽名钓誉者多,因此导致了这个工作的开展非常缓慢。当然,其中也涌现了很多好的团体和活动,但是其中或多或少都有国外专业志愿者机构、教会组织或是NGO的影子。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国内做大的两块支教组织工作,事实上却是最没有驱动力的两个人群在做。组织者缺失的问题,也正源于此。不改变这个大环境,或是不解决驱动力的问题,支教很难走出目前所面临的困境。


再来看看国外。国外NGO的管理层是非常稳定,管理和组织这类活动往往是他们的日常工作内容,因此能做到长期、稳定和专业。比如美国,在七八十年代短短二十年间,NGO迅速成长并构成社会新的一级。美国的非政府组织总数超过200万个,经费总数超过5000亿,工作人员超过900万人。如此庞大和活跃的NGO,是与美国“大社会,小政府”的制度结构相配套的。

支教思索(1)

摸着石头过河?石头在哪!——缺失的组织者

“我希望,我不是一个人。”我在支教的时候,曾经和人说过这句话。我也相信很多做过支教的人,都很想说这句话。因为如果想做好支教这件事情,那么需要面对的 问题之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工作之烦琐都可能会超出想象。这个时候,最想要的是有人能帮一把。强者毕竟是极少数。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不孤单,每个人都希望被认可,每个人都需要鼓励和支持的声音,有个可以倾诉,可以商量,可以获得帮助的对象。


不过,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倾诉或许简单,但商量就会难上很多,毕竟有价值的建议不是那么容易提出的;或许同伴可以商量,但能搭把手的人却少之又 少,很多时候,很多想做的事情想解决的问题,都超过了能力的范畴,然而却连能求谁都不知道。对于志愿者来说,满腔热血无处挥洒,这真的是很悲哀的事情。支 教志愿者其实很少有教育专业的人,教书对于大家而言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更何况还有很多其他生活学习工作的问题。所以重要时刻,总想要扶一把石头来继续前 进,但是关键是,石头在哪?


在支教者视野里缺失的组织者,其实应该是支教这个活动中的那块石头,是天然的倾诉、商量以及获得帮助的对象。支教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它背后的义务和责任,其实都是组织者在组织支教活动的时候需要考虑的,而对每个支教志愿者负责,对每个受援地负责,也是组织者需要做的。因为支教不同于普通的志愿者工作。 它需要长期性,有效性,专业性,它要求责任心,知识背景,能力和爱。而这些,只有在组织者的支撑和帮助下,才能够保证每一个支教者都做到,都做好。不能完成这些的组织者,我的意见只有四个字:高抬贵手。省得事情还没有做好,就把牌子砸烂了。


组织者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可以是支教活动的发起人,NGO或是志愿者组织,共青团一类的政府机关等等。我觉得,国内官方支教志愿者的组织工作做的并不好;而各个高校的支教团、民间的小团体,同样也缺少让人满意的表现。可以说,组织者的缺失是国内志愿者工作,以及支教工作陷入瓶颈的主要原因。发起活动和招募人手的工作可能的确开展的有声有色,但没有人对目标进行设定,没有人对过程进行组织,没有人对效果进行评估。平平安安送去,开开心心接回来,成为了组织者工作的所有内容。只问有没有,不问好不好。这种充满中国特 色的套路在各个领域泛滥成灾,支教这块也不能免俗。每年无数的志愿者送出去,大把大把的钱花出去,却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这就是现状。

支教力行

相信很多人和曾经的我一样,对于支教,有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幻想自己的支教生活,是在山区的草棚中,面对着渴望学习知识的孩子,伴着煤油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我也曾期望过,在农村的小学里,被孩子们带着崇拜的眼光注视着,娓娓道来人生的精彩和拼搏的喜悦;或是每日授课之余,去感受草原风吹草低见 牛羊的雄壮。浪漫主义的英雄情结本就是少年岁月不可回避的东西。不过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会,而社会,永远不会那么理想。作为一名支教志愿者,当我们决定踏上这条道路的时候,就注定我们要把这些情结抛诸脑后,走上一条艰辛但必须坚定的道路。

确实有人把我们称为天之骄子,也确实会有很多人认为我们很了不起,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自视如此。要永远记住,任何人都并不比别人高明多少,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事实上,我觉得支教者最大的优势只有激情和干劲。但这些,也是最容易消磨的东西。如何保持它们,是我们每一个曾经走上这条道路的人都面对过的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在其他地方一无是处。在我看来,对于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环境,我们可以体现出许多的优势。在许多需要支教的地方,我们有着不同于当地人的勤奋和激情,我们有着开阔的眼界和见识,我们有着大学生的光环,我们能让学生和老师们看到前进的榜样,给他们方向和动力,而只要有了前进的目标,走向富强就不再是梦想。对于许多开始逐渐走向发展的地区,我们有的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无论是英语还是计算机,无论是想法和技术,我们能够尽可能的帮助他们寻找 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向他们展示一些他们还没有来得及接触的新东西。而对于那些已经在快速发展的西部城市,其实大学生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他们需要的是发达地区的优秀教育理念,管理经验,知名学者的言传身教,以及整个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让他们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教育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支撑教育。而这个时候我们支教大学生需要竭力去做的,其实就是一座桥梁的作用,一座政府、学校、还有企业之间的桥梁,帮助他们去建设一些 渠道,获取一些信息。这些优势,是我们应该发挥的资本,也是我们定位时考量的内容,更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相信没有人愿意在支教之后,得到一句某某大学 生不过如此的评语,因为我相信,每一个支教者,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支教之梦。


看清优势的同时,我们更要注意自身的问题。首先是在教学上,太多太多的地方教育系统的人和我说过,来支教的人根本不会教书。的确,对于一个非师范学校毕业的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人来说,如何面对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调皮的孩子,如何去做一个老师几乎是一个无解的难题。我就知道有支教老师被学生骂跑气哭的事情。其次 是在对地方情况的了解上,有些地方民风淳朴却十分懒散,有些地方做事敷衍,有些地方教育方式是以体罚学生作为刺激手段。如何在这些地方坚持自己的原则,同时又不会和周围环境产生冲突,还要起到好的效果,甚至有时候期望能够改变一些自己觉得不对的东西,在这种矛盾中挣扎会让我们多了许多的顾忌。事实上也有许多支教者和受援地闹得不欢而散的事情出现。第三是在为人处世上,我们作为支教者,其实也是作为所在地的一份子,以及所在学校的一份子,同时还是支教团队的 成员,大学的代表,在这些身份之间如何调整和处理,如何早日脱掉一身象牙塔的习气,如何去做一个真正的好老师好同事好朋友,这些都需要时间和思考。最后, 还有个人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带来的问题。当你发现你所想做的完全不可能实现,当你觉得你距离你的目标是越来越遥远的时候,你如何调整心态,如何把握自己,如何维持自己的热情与干劲,这些也都是最常见的问题。

认清优势和问题的目的,在于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这也是回答那个问题的第一步,自己想要为孩子们做些什么,为当地做些什么,为自己做些什么,自己是不是有 能力做到这些。这其中,最后一个问题是最为紧要的,因为我们必须给自己一个实实在在的切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目标,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甚至,我觉得各位志 愿者应该给自己一个比较低的目标,因为这样不但让我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展开工作,而且最大的好处,是让我们在完成简单工作的过程中被地方,被周围的人群 所接受。而只有这样良好的基础,才能为我们以后的工作带来最大的便利。而另一方面,我也觉得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把所有的热情在一开始就耗尽在一些太过高远的目标上,筋疲力尽却一无所得甚至过早的放弃。一点点小小成就感的刺激才能让我们更平稳的释放激情。对于支教,做一颗缓缓发光的小星星要比瞬间爆炸的超新星 来的有价值的多。


无论我们在什么地方进行支教,当我们对自己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之后,当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目标的达成,对这片土地,对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有了最基本的了解之后,我们就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规划自己的宏伟蓝图。当然我还是想说,我们需要的是脚踏实地,所以我们应该尽量把达成目标的任务划分成一个一个阶段,尽 自己的能力做,但不要急于求成,奢望毕其功于一役。维持着这样的心态和目标,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如自己希望的一般过上一段终生难忘的生活。


那么应该怎么制订这样的目标呢?很简单,因势利导最为关键。比如我所在的支教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一片资源富饶经济快速崛起的土地。他们现在已经逐渐走出了资金的困境,而需要面对的就是教学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的不足。针对这个情况,我们支教团将我们最大的目标定位在了当地政府、大型 企业和我们所在的大学这三方联合,共同进行教育规划和发展,最终实现一个样板化的西部教育体系这个议题上。而具体的,我们在硬件资源,校园文化建设,精神 帮困,教师交流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虽然事实上我们只在这个宏大的目标上迈出了一小步,但可幸的是我们没有走太多的弯路,因为我们的计划和当地政府 的构想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是趋向于同一目标的,所以我也坚信,随着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去到那里,我们的目标最终一定会实现。


而对于问题的克服,我觉得因人而异。我也曾一次又一次的陷入低潮,毕竟永远光芒四射的英雄人物只是银幕上的戏文。而我们普通人所能做的,无非是调整,无非是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是我觉得还是要切记几点。第一,作为一个走在社会上的人,我们当然要行得正,但是也不要太过理想主义。不触及原则的妥协才是达到目 标的最理想方式。因为每一个志愿者的目标都是为学生为教育为当地需要帮助的人和事尽一点力。明确了这个目标,我觉得就要把这个放在第一位,不能自命清高, 要和每一个能够交流的人交流,要接受所有的想法,不必赞同,但却一定要接受。因为只有接受别人,才能为人接受,只有为人接受,才能得到支持,有了支持才能 办事,这个世界早就不是一个人能搞定一切的了。其次则是要学会随时调节心理。学会劳逸结合,学会拒绝,学会生活,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至于因为退缩或者冒进而错过机会。


那么, 作为支教者的我们,能为孩子们带来什么,能为当地带来什么,能为自己带来什么。单纯对于支教者这个话题,这个问题并不复杂,简单的 两个层面——为人做什么,为己做什么。前者是目标,后者是动力。我想说,我们不是至圣贤人,我们想为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为许多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一些我们 力所能及的帮助——用我们的青春,激情,热血和能力——当然我们也想收获些自己的东西,包括人生经历,包括阅历和成长,包括成就感与被认同感,包括能力的 锻炼和培养,或许还有漂亮的履历,或是政治资本之类的。我觉得这很正常,也很好。有目标,才会认认真真的去做那些需要做的事情。无论你抱持的是什么样的想 法,好好的去做一名志愿者,好好的去为别人做一些事情是你必须要经历的道路。所以,请不要把这些割裂开来,承认自己的欲望,然后为了那个高尚的目标,也为 了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去努力去争取,这样的你就足够被称为一个合格的志愿者了。

也谈支教

为什么要支援教育?

在我看来,支教是对教育的不均衡进行的人为调整。这种调整可以是个人行为,也可以是政府行为。这种不均衡可能是资源性的、学术性的,也可能是社会性的。我们可以认为支教是一种文化输出,只是输出的目的是为了让教育能够更快的进步,最终推动地方各方面的发展。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一千多年前的遣唐使就是一种政府组织的委培模式的支教行为。中国为日本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极大的提高了日本的教育和文化水准,这可以说是日本之后巨大发展的最坚实基础。


而对于今时今日的中国,支教同样是为了缓解教育的不平等。相对与东部地区教育水平的快速发展,这种不平等在不同的地方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在经济极不发达的地区,这种不平等体现在了师资力量的绝对不足,教育资源和设备的极度匮乏,以及经济基础带来的对教育的短视,对知识的忽视。在经济逐渐发展的中西部乡镇,这种不平等体现在教师素质的相对薄弱,教育资源利用率的相对低下,以及教育体制的相对落后。而对于经济已经开始快速发展的部分省市,这种不平等体现在了教育 和精神文明发展相对于经济水准的滞后,教育理念的相对不足。而我们在大学中提及的支教活动或是支教项目,考虑到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缓 解在不同地区教育在人力资源问题上的不平等。也就是解决以上三类地区问题中与人相关的问题。


不同的状态之间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的量化方式可以区分,所谓的三类地区也仅仅是把我所见所想的地方做了以上囊括,并没有什么学术依据。我想说的只是,在面对支教这项伟大而光荣的事业时,一定要把地区差异这个问题考虑在内。有太多失败的支教经历就是是因为支教者的一厢情愿以及他们对地方、政策、对象的不熟悉。 当我们发现支教大潮正在越来越汹涌的向我们袭来的时候,我们有必要敲敲警钟。因为等到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富却一无所获的时候,我们需要的就不仅仅是思考和自省了。

体验志愿的热情

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莎士比亚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伟大的作家,但是所有人都可以珍藏彼此的记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浓墨淡彩的一笔,但是当我们回忆起走过的日子,翻阅着曾经的文字,抚摸着往昔的照片,总是心中泛起一阵阵温存。

或许我们已经漠然,当市场上形形色色的记录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然而,在一些角落,那里的孩子,快乐的记录只能珍藏在脑海里。

你可愿意,和他们在一起,共同搭建一个精神的宣传平台?

我学着用你的眼睛看远方
用你站立的高度地方
我试着用你的情感去歌唱
用你的话语约会和你心中的渴望
每一颗心都是一盏光
一盏一盏把整个地球都点亮
就算你离我在很远的地方
我们仍感受彼此发光的力量
因为这个世界是一个家
我们在一个屋檐下
你的快乐烦恼我都愿意陪你共撑
直到你的眼睛高过我眼光
若少了爱明天就少了发光的希望
地球应该是最亮的星光

感动你我系列

除了饥饿和寒冷,世界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孤独和冷漠……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与爱心的饥饿。 -- 特雷莎修女

在纷繁喧嚣的都市中成长起来的人们,总是期盼着乡村的安宁与闲适,设想那是置身于浪漫的,温情的,自然的,清新的天地苍茫。或许人们无法想象,在这样的乡村,天空中的白云朵朵飘渺着的不是灵动的美,却是养家糊口的毫无着落;树丛中的虫鸣鸟叫演奏出的不是欢悦的歌,却是卫生环境的蹙眉叹息。

被禁锢的世界没有风暴,没有荒诞,同时也没有寒夜中篝火的温存。只有梦幻的残冰,在荒滩上无息地消融。

友善的人们伸出手去,送来面包。

他们知道世界上面包可以填饱肚子。你想过没有,他们也应该知道,世界上玫瑰可以带来温情。

他们更缺少的,是一种关怀。

关怀。那是一种比太阳更加耀眼的火,供给它的能量是无穷无尽的,它是正义,是勇气,是善良,是希望,是和平,是爱。仿佛金色的狮子骄傲的悬在天际,怒吼,发出万丈的光芒,它的轮廓在火光中时隐时现,万物在逃逸,万物又再向它聚集,它的声音洞穿宇宙,震慑天地……世间的一切黑暗与光明,便包容在它心中。

梦着。多么美好的梦:星光下,人们行走着,幽暗的大地在面前展开,用她的双臂拥抱着无数的家庭,都市的,乡村的,富人的,穷人的,你的,我的,他的。那里有摇篮和床铺,有母亲们的心和夜晚的灯光,还有年幼的生命,他们满怀喜悦。
--你希望着仅仅是梦吗?我们,让我们踏上这圆梦的路程。

“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计划

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培根

对于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处世行事时,知识意味着才干。

然而,对于有些孩子,读书,是一个梦。

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阅读,使人获得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

你知道那里孩子的情况吗?一个志愿者淡淡地说。一个村子里,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拥有一本故事会,于是,这一个月全村的孩子都争着抢着要看。

你如何不产生深深的惆怅。

于是,社会各界都发起了捐书活动。

然而我们揪着心,看到某些未经筛选的所谓书刊,带着晦涩带着消极带着无意义的腐蚀,涌入乡村,送到孩子们手中。我们皱着眉,看到那些真正闪闪发光的金子,被散乱地闲置,埋没,黯然失色。

书籍承担不起作者的名利,承担不动书商的贪欲,承担不了社会的浮躁,承担不得阴暗中的蝇营狗苟。书籍只能承担文化,承担人类智慧,承担精神食粮。

或许,你对图书资源的存在似乎感到理所当然,你对文化培育的享受已经不屑一顾,你对知识辐射的快乐甚至嗤之以鼻。然而你想过没有,在世界那些角落里,渴求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渴求精神平等的孩子。

难道这不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吗?

2009年2月25日星期三

思源教育机构

思源教育机构

我们的理念:放飞希望,助力基层教育;饮水思源,关注农村发展。

我们的目标:秉承饮水思源的精神,致力于中国西部地区及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并全方位关注这些地区的环境、卫生、经济发展问题,为这些地区的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寻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宣传平台:弘扬饮水思源精神,在祖国东部以自身为窗口,展现一个真实的西部状况,在祖国西部,开启一个平台。通过宣传增加沟通和了解,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资源平台:为西部和农村地区提供公共资源平台,通过图书馆、教室、师资力量培训等实际手段,对政府和公共系统暂时无法顾及的地区和环节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信息平台:作为西部及农村地区发展的信息交流平台,为致力于西部及农村教育的组织及个人提供信息支持,为西部及农村地区和贫困群体提供一个信息展示窗口。

支撑平台:通过组织实践团,为各类西部及农村教育等各类志愿者提供培训、经验交流、总结与拓展。为志愿者提供公共资源及平台支持。


机构背景:
思源教育机构前身为上海交通大学甘肃支教团,2004年4月份,上海交通大学甘肃支教团成立。2007年,通过工作的总结以及调研结果的分析,支教团进行改组,在共青团上海市委、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交通大学的支持下成立思源教育机构。
目前,思源教育机构通过思源教育基金来进行资金管理,其资金来源包括社会各界,包括企业及个人的捐助以及相关的财务拨款。由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对基金的使用及日常工作进行管理。

*注: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于2001年注册成立,注册资金1000万元,现注册资金已经扩展到17000万元,近三年累计接收捐赠超过13000万元,基金会每年接受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审计。

2009年2月22日星期日

流光碎语

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

天空没有留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循循善诱,吉光片羽,如雨露之养,时风之化.踔厉风发,言辞犀利,恰刚正不阿,磊落恢宏.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

将世界看得最清楚的是盲人,因为他们不被表象所迷惑.

爱不是反映,爱是内心的需要.

出声地和归宿都在同一个村庄里,可却用了一生的时光行走.所有通往灵魂家园的路都是相通的.

打开一个宁静的世界,介绍一种简单的生活.

我们向某些阻碍作斗争而追求安宁;但假如我们战胜了阻碍的话,安宁就会变得不可忍受了.

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

这就是我的立场,我别无选择!

记录我们生活

挥洒过的汗水,幸福洋溢时的笑容,情至极是的眼泪……

征集志愿者前往教育基础薄弱的偏远地区,指导当地中学成立校刊校报、广播站、电视台等。基于资金技术方面考虑,我们首先会从校报做起,其内容可有 以下几个来源:征集一些学生随笔、作文;组织学生进行图书报纸阅读、讨论,进行编纂;每月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课外活动,譬如体育比赛或就近的参观游玩,帮助 学生更好地观察生活,同时将活动的内容记录在校报上。
成立校报的主要目的,是给予学生更多人文关怀。处在成长期的青少年除了文化知识外,更需要德 智体全面发展。通过校报这样的形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另一方面,每一期校报的出版都是团队努力的成果,这对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组织协调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校报是第一步,我们希望在长期过程中,能帮助这些学校逐步完善校园广播站、电视台、文学社团等,搭建起人文精神宣传平台。从而丰富当地学生的生活,开拓他们的眼界,为他们将来融入社会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在支教的路上,追梦。

“始于文,关乎人”图书新馆建立

挥洒过的汗水,幸福洋溢时的笑容,情至极时的眼泪……

在支援教育这个话题上的努力让我们知道了人文精神的薄弱和人文关怀的缺失是许多不发达地区共有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结构不良循环的开始。人文二 字,始于文,关乎人,我们将联合上海等地中学,在贫困地区合作援建思源图书馆,同时通过有针对性的优选书籍,推荐阅读,普及人文思想。通过让两地学生进行 书信交流,书籍互荐,互访互助等活动,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塑造人本精神,锻炼他们交流、信息获取和分享等方面的能力。以书为依托,把人性的光辉撒播到这些 地方,同时以我们和图书馆为纽带,用他们的实践去推动人文关怀。
通过前期的沟通,我们基本确定了浙江丽水(沿海省份的贫困山区),吉林延边(老工 业基地),内蒙古鄂尔多斯(新兴城市的乡村),以及甘肃镇原(国家级贫困县)的乡镇作为我们图书馆和人文推广活动的所在地,希望能够通过在这几个地区开展 活动,在它们相互间经济和文化的差异和碰撞中,找到一个共有的普及和推进人文关怀的切入点。


在支教的路上,追梦。

亲亲关爱系列

挥洒过的汗水,幸福洋溢时的笑容,情至极时的眼泪……

在为西部中学捐建图书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即使经济发展不同,不同地区都存在过分重视考绩,而忽视人文关怀的现象,使得中学教育发展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
我们以前期捐助的图书馆为基地,开展活动,让学生得以拓展视野,受到文化的熏陶,为日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长成独立健康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男孩/女孩成长教育”讲座
普及生理卫生知识;教学生正确处理同学关系,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人生励志,引导中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信念及远大的人生理想。
二、中学生体验式培训
带领当地中学生进行脑力游戏、户外运动等项目,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奉献精神。让现代独生子女体验到集体的快乐和团结的力量。
三、文化沙龙:
为当地学生组织“文化沙龙”,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独立思考及表达自己的能力。

团队成员的支教经历保证活动在当地有可操作性;以往成功经验证明活动的价值。


在支教的路上,追梦。